近日,西班牙穆尔西亚大学发布的一项检测结果显示配资行业资讯,69%的女性卵泡液和55%的男性精液样本中发现了微塑料。这些微小颗粒已经侵入人类繁衍的核心地带。
微塑料如何渗透进我们的生活?它们通过哪些途径悄无声息地进入人体?这些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。1909年,人工合成的塑料首次出现。被誉为“塑料之父”的贝克兰发明了酚醛塑料,这是世界上第一种完全合成的塑料。此后,酚醛塑料被广泛应用于电话机、收音机、枪支、咖啡壶、珠宝等产品中,甚至在原子弹中也有其身影。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,各种各样的塑料不断涌现,如聚苯乙烯、尼龙和聚乙烯等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,由于天然原材料供应紧张,塑料生产迅速发展,填补了材料空缺。然而,塑料的形象逐渐发生变化。20世纪40年代,塑料在发达国家大量投入使用,当时就有有识之士警告说,塑料可能成为持久污染地球的“超级垃圾”。20世纪70年代,在公海首次发现小塑料碎片,随后科学家们提出了微塑料的概念,并将其定义为直径小于5毫米的碎片。
近年来,尽管对抗塑料的声音不断高涨,但似乎并未真正影响到人们享受塑料带来的便利。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环境科学家阿尔伯特·库尔曼斯的研究显示,儿童和成人每天可能摄入十到十万多颗微塑料颗粒。如果做最坏的评估,人体一年可能摄入的微塑料量相当于一张信用卡的重量。
微塑料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包括食物摄入、呼吸吸入和皮肤接触。食物摄入是目前公认的最主要途径。衣物穿着和洗涤过程中会释放微塑料,尤其是合成纤维衣物。一些个人洗护产品中的原料含有塑料微珠,这些微珠在使用过程中可能通过吸入或接触进入人体。蔬菜可以从空气中直接吸收微塑料,植物叶片能够从空气中积累微塑料。此外,瓶装水、一次性纸杯和茶包也容易导致微塑料的摄入。空气中的微塑料颗粒同样存在,人们每小时可能会从衣服和环境中吸入多个塑料碎片。
微塑料已遍布全球每个角落,从海底沉积物到北极降雪中都能发现其踪迹。环境中的微塑料被水生生物吸收后,通过食物链传递给人类。土壤中的微塑料也可能被植物吸收而进入根茎、果实,最终进入人体。饮用水和食盐中也可能存在微塑料。
微塑料对动物的危害已较为明确,海洋中有百余种水生物种体内发现了微塑料。微塑料能进入动物血液、淋巴系统,甚至肝脏,造成肠道、生殖系统的损害。科学界普遍认同,微塑料会释放有毒添加剂,积聚持久性有毒污染物,同时作为传播有毒或致病微生物的载体,可能对人体健康构成危害。
关于微塑料的危害讨论通常从环境和人体两个维度展开。南开大学教授汪磊认为,环境中的微塑料可能导致微生物群落结构改变,对生态系统和生物有机体产生不利影响。华东师范大学李道季则表示,在日常暴露水平下,微塑料是否危害人类健康尚缺乏明确证据。不同类型的微塑料对人体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。
为了减少微塑料摄入,可以采取以下措施:不要直接用塑料袋吃外卖,少用塑料砧板,少吃海鲜内脏配资行业资讯,少喝奶茶并少用塑料吸管。这些方法有助于降低微塑料的摄入风险。
永盛金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